聯絡我們

AIGC 爆炸下,企業&工作者與 AI 趨勢共處的方法

#AIGC #數據素養 #數據趨勢

2022 年 AIGC 崛起後,人們最擔心的「深度學習,廉價複製」現象已經發生。

現今科技取代人力的速度是歷史上最快,AIGC 造成的威脅例如好萊塢罷工事件、美國 AI 帶動裁員潮等等,其中白領族群受威脅尤其嚴重。越來越多人拋出聲音認為:「AI 發展是威脅!」希望停止 AI、尤其是 AIGC 這種自我成長飛快的產品持續研發。但事實上,人們已經幾乎阻止不了 AI 發展,我們能做的看清 AI 發展的趨勢走向,並且在工作、生活上找到與 AI 共存的適應方式;人們需要持續不斷學習新技能來適應世界的趨勢。
延伸閱讀:高盛報告:AI 恐影響全球 3 億工作機會

 

我們「一般大眾」應該如何跟 AIGC 浪潮共處?

第一步是停止製造恐荒。人的恐懼來自不確定性,偏偏 AI 科技是一個時刻在變動的領域,大眾應該盡量多吸收 AI 科技的基礎知識,培養數據識讀的素養;包括:

 

  • 辨識出多重、客觀公正的資訊渠道,以便了解時下科技趨勢的變動

避免被單一立場的片面訊息綁架,我們需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,更理性地接收、深入理解、過濾 AI 相關新知識,建立屬於自己對 AI 科技的理解。

 

  • 主動了解新型法規

以 AIGC 為例,針對 AIGC 生成的法案才剛成立不久,全球主要以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〉為前瞻;此次法案對一般大眾的影響,主要在於「保護著作權」和「防止接收虛假的危險的資訊」;重點是我們要理解 AI 能在商業、非商業中使用的範圍,除了確保自己使用 AI 時不踰矩,還有當他人呈現資訊給我們的時候,我們也能分辨、避免被詐騙。
延伸閱讀:歐盟通過世界首部人工智慧法草案,ChatGPT 將被納管

 

 

  • 推動各種 AI 發展時的資訊透明公開

AI 研發單位應該向政府監管機構公開其研發的動機、技術原理、運用範疇。且其實,在不傷害研發單位利益的情況下,理想應是對大眾公開這些資訊,同時教育市場如何與 AI 工具協作,促進研發的企業/機構與市場上大眾都能從中獲益。事實上,在歐盟法案中就有提出,由 AIGC 生成的內容,應該在公開曝光時註明「是由 AI 生成」,讓人們更謹慎地使用眼前的互動內容。

 

小補充:
數據素養一個需要不斷主動吸收知識、自我反思,進而自我優化的技能,這在科技領域、社會公共領域中尤其重要。透過多元的資訊來源更新、並多方與人交流查證,建構自己腦中的科技寶庫,才能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做出明智的反應。

 

「企業」應該如何跟 AIGC 共存?

  • 順應科技浪潮,衍生新的人力需求和內部教育

人們對 AI 發展的恐慌主要來自 AIGC;其應用之廣泛,寫文案、畫設計圖、擬合約、撰寫程式碼都能用 AIGC 取代人力,那企業裡的員工還能做什麼?一部分的企業管理人選擇的是:那就把人裁掉。但這同時會造成人心惶惶、內部營運不穩,對外的品牌形象也受損。

其實,企業可以從市場中尋找新的消費者需求(商機),創造相應的新工作任務、賦予員工新的職缺/工作機會。同時,企業應該做積極籌辦教育訓練,提升員工全體的科技應用知識,讓員工都能靈活用 AI 協作自己的工作,確保每個人的即戰力水準。

還有,目前 AI 還難以取代企業在服務客戶、服務消費者時,所需要的「溝通表達力」、「觀察力」、「深度創造力」、「實體服務能力」,這些都是人類的優勢所在。在企業中著重這些軟實力的職位,例如有:業務、專案管理、一線服務人、CRM 專家、市場觀察研究者、議題製造推廣者……等,這些可以是管理者權衡人才配置的新方向

 

 

  • 將「展現人類的優勢」納入企業職能規劃

另外,人類其實還是最容易被「人的特質」所吸引。例如企業在行銷上,我們要與客戶、目標消費者們建立連結搏感情,在接觸他們時,所展現出的「企業特質、品牌個性」是能讓人留下印象的關鍵。接觸不僅止於實體見面時業務/服務人員說話的方式、散發的感覺,也包括線上與消費者的內容互動;而且在網路上曝光的內容,觸及人數遠大於每次實體接觸,企業在規劃內容曝光時,需要更積極地賦予內容獨一無二的個性。

而這項工作,就需要由真情實感的「人」去想辦法製造、並傳播出去。AIGC 目前無法做到完整地賦予企業形象靈魂;熟悉 ChatGPT 等軟體的使用者應該能發現;雖然會很快根據使用者提問,生成的文案偏向「制式化、去個性化」的回答,例如要發品牌 IG 貼文,即使輸入「請在回答中帶有 OOO 語氣」, ChatGPT 產出的文案還是會有點卡卡的機械感。

AIGC 的快速產出可以幫助人工大量產生內容的草稿、發想關鍵字等零碎片段,但產出的半成品並不是合直接公開發布給目標受眾;企業內需要有具備前述這些軟實力特質的員工,展現個人特質,規劃與受眾溝通的方式、內容細節、要展現的形象,同時整合 AIGC 製造的大量半成品,重製成「能傳達企業個人特質」的內容呈現方式、語氣和視覺作品,才能真正拿來說服目標受眾;而且,在這個 AI 速成品充斥的時代,「人味」反而變成更珍貴、更吸引人的東西,是企業在建立形象時,能抓住受眾情感連結的關鍵。
延伸閱讀:AI 帶動新行銷趨勢,SEO 專家分享:「整合 AIGC 與數據分析的品牌策略」

 

企業的決策者要意識到:AI 雖然能取代許多人力工作,但也打破各產業原本的習慣的工作模式、打破消費者吸收和審視資訊的邏輯;對此,企業也必須衍生出新的工作模式和商業策略。AI 發展的紅利並不單是追求「節省成本」,還有「創造需求」:市場需求和企業內的人才需求。
延伸閱讀:生成式AI 對生產者的影響?及對各行業的助益與衝擊

 

「企業內的工作者」要如何不被 AIGC 取代?

我們先單純以 AIGC 類型的 AI 做討論(這也是一般人在職場最有感的!)AIGC 取代大量電腦前的工作情況下,我們應該要更增強自身的實力,且聚焦於 AI 難以取代的職能,做為個人優勢。以下我們從一般企業(尤其是行銷相關的)工作中,提出幾項人類優於 AI 的職能舉例:

 

  • 能完成複雜型的溝通

人類的溝通優勢在於解決「複雜的溝通」,何謂複雜?點餐、登記預約和購票這類算是簡單的溝通,現在需多由 POS 機代勞。複雜的溝通例如:諮商、推銷遊說、談判、公關發言、特殊需求的客服、主持人等等,這些溝通需要強大的邏輯能力,加上綜合說話/肢體語言/音調/措辭等表達技巧、還要展現高度同理心,能預測溝通對象的想法、將各方的意見歸納整合,並進一步引導溝通到對企業有利的方向

這種兼具「專業性與靈活性」的職能不僅無法被 AI 機器取代,在勞動市場的價值也不會變低,因為現在的 B2C 消費者旅程B2B 企業合作模式都變得越來越多元,企業會更加需要能隨時解決複雜溝通的人才。

 

 

  • 能靈活順應受眾,深化、改變資訊曝光方式

企業要不停地「丟東西」出來在市場上刷曝光度,像是新產品、新內容、新話題等等。過去企業可能定期舉辦新品發表,就能維持品牌熱度;但現在每天人們接收的資訊量爆炸、喜好也不斷變換,企業丟出的內容不僅要夠吸引人,還要配合人們接受資訊的方式,例如從 3 分鐘廣告影片精華成短影音。

企業內需要想法更靈活、且能實踐創意產出成各種型態作品的多功能人才。例如雖然 DALL•E 2 這類 AI 可以快速生成圖片,但仍無法滿足企業品牌的所有平面設計需求,我們可以請 AI 製造非常吸睛的圖像,但要維持成品符合品牌系列感、在視覺中傳達企業價值,還能鑽研客戶痛點融入其中;這需要的就不單只是會做圖,而是將整合行銷技巧、溝通技巧與設計能力結合(例如 CIS 識別設計),是目前人類表現得比 AI 更好的綜合能力。

還有,以內容產業為例,現在消費者(受眾)對內容的標準越來越高,以往內容曝光如 SEO,只要著重在文字、影像曝光就好;但這些已經滿足不了消費者,未來的內容產業不能停留在「看」的接收方式;除了影音內容是基本,還需要更多能讓消費者打開五感的沉浸式體驗內容,徹底與品牌深度互動。我們需要人類的整合創造能力,轉化在利用內容素材成新的形態,留住消費者的注意力。

 

資料來源:互動程式創作台灣站

 

  • 能從事客製化、精緻的手工技術

目前 AIGC 強大的產出能力在於生成「線上虛擬」的東西,無法伸出手來做出精緻實體物,就像電腦中的圖片和實體一幅油畫的不同。

我們這裡談論的手工不同於產業鏈的機械化操做,而是更複雜的技術例如營造、室內裝修、舞台控制、甚至拆彈專家……等等,這些需要同時具有「現場判斷、根據現況即時創造變通方針」、「能預測現下工作對未來的影響」、「針對未來變動因素,將預防性措施融入當下工作中」、「能將機器產出的多個物件,集大成成為能實際運用的產品/服務」、「透過手工技術,達成消費者多種客製化需求」。這些能力是人類從長期實作經驗、並深度關注每次實作過程,才得以累積起來的,AIGC 無法做到這一點。

 

 

找到自己在 AI 時代的定位,是現代人的新課題

AIGC 崛起後,一般大眾生活將會與 AIGC 越來越緊密,同時不管企業老闆、員工都戒慎恐懼;未來的職場競爭將更邁向菁英化,而且每個人要擁有靈活的多元職能,我們被迫要時刻學習以保持競爭力。

雖然辛苦,另一方面好處是,AI 爆炸讓學習各種知識的門檻降低了,而且大量與 AI 協作能節省時間精力,讓我們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優化、自我探索上,讓我們即使在 AI 浪潮下,也能開發更多潛能,在新的環境變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。而同時,企業也應該順應趨勢,更新對市場、對產業、對消費者的認知,從中挖掘更多職能需求,一邊測試調整企業組織,一邊創造更多元的獲利策略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:

 

 

 

Digit Spark 活用數據科學,結合商業行銷邏輯;協助企業創造更貼近消費市場的數位內容、服務流程體驗;同時善用 AI 活化品牌的營運策略,幫助全面提升企業的數位化、數據化與品牌績效運營。